
“性”與“懶”一直以來都是人性的原始誘惑,商品經濟如此,生活習性也亦如是。隨著如今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我們也碎片化的生活習慣下被各種便捷的互聯網服務中逐漸同化,日益趨于惰性的生活習慣。
而健康與惰性往往是背道而馳,根據我國《“健康中國2020”戰略研究報告》顯示,我國18歲以上居民中有83.8%的人從不參加鍛煉,經常鍛煉(每周鍛煉3次以上,每次至少10分鐘)的人僅占11.9%。
對健康的焦慮滋生出了對運動項目的需求,一時間泛運動類需求盛起,以運動產品、健身房和運動類APP三個維度為核心。
運動產品:在運動之上再造需求
運動產品泛指運動時需求的各種衣帽鞋物等產品,專業垂直化的社會需求也刺激著運動產品的專業性,對于時下的大多數用戶來說,專業的衣帽鞋物供給是基礎。而提到國內的運動產品市場,不得不提到滔博。
就在10月10日,百麗旗下運動業務滔搏在港上市,以發行價8.5港元開盤,隨后一路攀升,盤中最高達9.5港元,漲逾10%。截至15時,滔搏報9.21港元,漲8.35%。
百麗國際旗下的運動業務板塊的滔博是國內最大運動品牌經銷商,其經營廣度覆蓋了中國30個省份近270個城市,擁有著17個國際運動或戶外品牌經銷權,承擔著像NIKE、Adidas、PUMA、Converse等運動品牌的分銷業務。也因此它的發展一定程度上能夠代表著國內運動類產品的風口走向。
即使是對運動方面不感興趣的用戶,也應該聽到過今年關于炒鞋的消息,球鞋本質上應當是定價產品,價格與價值畫“=”。
但Nike、Adidas、李寧這些限量鞋的品牌商們先是將運動產品們與球星IP掛鉤,再賦予限量的屬性,以此為附加值使得產品不斷在球鞋二級市場進行私域交易,從而在如今流量紅利逐漸消失的互聯網下半場之中,進行用戶自發式的流量熱度制造。
球鞋市場的火爆也能測面襯托出運動產品的上升趨勢,就滔博這個最大的“中間商”而言,2017至2019財年,公司營收分別約為216.9億元、265.5億元和325.6億元,三年營收復合增速22.53%。公司歸母凈利潤從13.17億元增至22.00億元,三年復合增速29.23%。
除了滔博外,在運動產品需求大浪潮之下,近幾年各大體育運動品牌的收益也是逐年上升,就今年九月份發布的財報顯示,NIKE營收達106.6億美元,同比增長7%,在匯率不變的基礎上同比增長10%;凈收益同比增長25%,達到13.67億美元。
而國產品牌中,2012年到2014還在狂虧31.52億元的李寧,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凈額達也在2018年上半年到6.60億元,相比17年同期的5.89億元增長12%。
除了運動需求帶來的市場紅利外,能夠實現這個增長還在與如今的運動產品類企業已經跳出了“運動”這個固有架構。
還拿球鞋舉例,炒AJ的除了鞋販子之外都是運動愛好者嗎?當然不是,有不少追逐潮流、享受IP的用戶沉迷其中。像Kappa這些老牌運動品牌在近年來的轉變中也著重突出了潮流的屬性,將運動的邊際淡化。
運動產品除了本身具備的各種專業垂直屬性外,也在外觀、材質等各個方面升級,將自衣帽鞋物本身的價值進一步體現出來,建立在日需品的基礎上的運動屬性,成為這類產品的獨特附加值。
健身房:低粘性下的開源節流
比起運動產品運營上的大開大闔,健身房的日子有些小家子氣。
健身房做的是場景生意,具有很濃重的線下商業屬性,早在2016年,國務院就發布了關于加快發展健身休閑產業的指導意見》,提出發揮體育場館資源,扶持健身俱樂部發展,支持符合條件的健身休閑企業上市,引導群眾參與健身休閑活動。
而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一份數據預測,到2022年,我國健身俱樂部市場規模將達到300億元。但就目前線下的諸多健身房設施之中,集中不足,長尾凸顯,雖然運動潮帶動的行業紅利存在,但健身房的鋪開存在模式上的弊病。
首先是成本方面:
不同于運動產品,健身房屬于沒有邊際成本的一方,單位健身房能夠容納的用戶是一定的。對于健身房來說首先就是房屋租賃以及水電費用等基本成本,除此之外還包括設備的租賃成本或者是直接購買的折舊成本,以及雇傭健身教練,服務人員,宣傳廣告等諸多方面的細節。
其次是盈利方面:
雖說目前健身觀念在國內已經得到了飛速的發展,然而不得不說的是這個行業依舊是個小眾行業,如果一家健身房只靠辦卡來回本,在當前的國內市場環境下基本是不可能實現的,畢竟目前國內的健身氛圍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還是有著相當大的差距。
然而目前市面上絕大多數健身房幾乎只有辦卡這一種盈利模式,而且大多數對于私人教練聘用的觀念普遍也并沒有那么強烈,呈現明顯的負現金流特征,而且健身房往往采取年卡的方式,資金回流慢,自身有無其它造血能力,故盈利能力有限,而這也是當下很多體育產業發展過程中的通病。
再次是獲客方面:
相比較線上流量的獲取,線下獲客一般都更為艱巨。且不說同質化的健身房模式下,用戶決策的力度只有距離、條件與價格。也因此健身房在很多情況下都比較像便利店,具有明顯的區域性特征。
但不同于便利店的剛需,單位區域內健身人群的增長速度與健身房的增長速度明顯不相匹配,競爭的加劇這也造成了傳統健身房獲客難度大。使得為了吸引用戶前來只能推出各種優惠活動,然而打折本身就是對本來就不算多的利潤進行壓榨,而且本身增加的用戶也是有限的,邊際成本遞減也不會達到理想的目標。
最后是用戶粘性方面:
游泳健身了解一下這句話總是聽過的,健身房除了提供場所與器材外,授課也是重要的一環,但是健身房過度銷售課程本身就容易帶來的較差的用戶體驗,更有甚者會對付費買課程的會員以及沒有買課程的會員產生人為情緒的區別對待。
以目前市場上健身房用戶的反饋來看,能堅持下來的年卡用戶較少,且續費率低,有關資料顯示,目前國內健身俱樂部續費率約15%,遠低于歐美發達國家。
也因此經常見小規模健身房們做不下去跑路的情況,這些不斷就倒逼著健身房門必須要想辦法開源節流。
而近兩年盛行的24小時智能健身房與共享健身倉也是為此,24小時只能健身房擴大了自身的營業時間,去迎合不同用戶的健身時段,以此去增加單位投入的產出。而共享健身倉則是迎合了共享經濟,但后續發展的過程來看沒普及就胎死腹中了。
運動類APP:難以逾越的盈利桎梏
與健身房類似境地的還有運動類APP。
美國學者尼葛洛龐帝在其1996年出版的《數字化生存》(Being Digital)一書中提到對未來的暢想:人類生存于一個虛擬的、數字化的生存活動空間,在這個空間里人們應用數字、信息等技術從事信息傳播、交流、學習、工作等活動。
而易觀Analysys在2019年6月27日發布了《中國本地生活服務行業洞察2019H1》分析報告,也提到了如今整體本地生活的各方各面都在進行數字化變革。本地生活服務的場景在不斷地進行著數字化轉型,線上線下開始打通。
這其中,以“運動數字化”為核心的運動類APP應運而起,并隨著各種智能可穿戴設備的普及引起了一波潮流。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報告數據顯示,2018年資本對于運動健身類APP十分青睞,像KEEP、健康貓、三體運動分別獲得了D輪、C輪以及B輪融資,融資金額均在1億元以上,其中,健康貓獲得融資5億元,KEEP獲得1.27億美元。
但看似如火如荼的運動類APP們也有著不為人知的隱患,那就是盈利變現。
運動類APP的本質是通過內容輸出做,想要做健身的人不少,但懂健身的人畢竟是少數,運動類APP通過各種UGC與PGC內容的輸出,營造出廣度交流的局面,實質上就是社區屬性的商業活動。
而社區類平臺變現一直都是大問題,常見的像醫美社區靠廣告、美妝社區做電商,基本不出此二者。雖然各大運動APP都有一定的內容付費,但杯水車薪,在競爭日益加劇的局面下,運動APP必須要找到更多的盈利方向。
也就是坪效之內求生存,坪效之外求發展。
這個方向無疑是流量入口,以免費的內容輸出為引子,做流量獲取-分發-變現的生意。在這個人口紅利幾近枯竭的背景下,流量的獲取和分發能力幾乎成為了互聯網市場中最重要的資源。
互聯網時代,流量變現這一詞語經常會被提到。從本質上講這其實也是對行業收入構成進行多元化升級,在現有商業模式的基礎上,讓自己的收入超脫于現有的坪效。
職場上有句名言叫做八小時之內求生存,八小時之外求發展。就像有的人去投資,有的人閑暇時去開網約車,這都是一種個人收入的多元化。而運動APP就是手握流量這一垂直資源,去想辦法邁過盈利的桎梏。
但這一資源如今也在被瓜分著,像小米、華為等硬件輸出企業也都通過手環等產品切入到運動APP市場來,這也表明著未來這些垂直類運動APP除了同行業競爭外,還要考慮其他巨頭企業的降維打擊。
由此可見,雖然運動在我們生活中的地位逐漸提升,但有關運動三巨頭之中,只有運動產品類發展的比較滋潤,泛運動的商業想要成功,必須要在“運動”范圍內找到更多的價值所在,讓“運動”成為附加值與增加值,而不是單一途經的主心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