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體育產業示范基地素有體育產業“國家隊”之稱。自2006年以來,經過總局和全國各級體育部門的共同努力,國家體育產業基地規模不斷擴大。目前,已命名了45個以區縣一級人民政府為主體的示范基地,認定了73家以體育企事業單位為主體的示范單位,認定了53個以體育賽事活動等為主體的示范項目。

近期在成都召開的“2019年國家體育產業基地工作會議”上,公布了最新一批的國家體育產業示范基地、示范單位、示范項目成員名單。國家體育總局裝備中心王平副主任在會上做產業基地工作報告,從幾個方面介紹了國家體育產業基地目前發展的情況。
新一批國家體育產業基地脫穎而出
2018年,經省級體育部門初審推薦,通過形式審查、專家評審、現場評估和綜合評議等規范程序,體育總局新命名了9個國家體育產業示范基地,新認定了18家國家體育產業示范單位和25個國家體育產業示范項目。
9個國家體育產業示范基地名單

王主任介紹,在這9個新示范基地中,廣州市越秀區坐擁核心城區資源、各產業門類協同發展;寧波市北侖區、武漢漢南開發區和上海市閔行區馬橋鎮,體育設施集中、競賽表演業發達;威海市核心藍區和商丘市梁園區,體育用品制造業基礎扎實、特色鮮明;南京市溧水區和紹興市柯橋區,近年來在健身休閑領域取得快速發展;北京市延慶區攜奧運賽場之勢,大力發展冰雪和戶外休閑產業。
18家國家體育產業示范單位名單

在18家新示范單位中,體育制造企業仍占絕對比重,其中既包含室內外健身器材、場地設施、體育服裝等傳統制造領域,也吸納了紅雙喜、黑龍冰刀等老字號專項器材企業,以及康比特等新型運動營養和體育科技企業的加入;3家場館類企業、2家綜合性體育產業集團和1家體育傳媒企業的出現,進一步豐富了國家體育產業示范單位的類型和業態。新示范單位普遍規模大、盈利水平較高。
25個國家體育產業示范項目名單

25個新示范項目類型多樣,充分展現了體育服務業的生機和活力。其中有專為老年人提供社區體育設施和健康服務的尚體樂活空間;有針對在校生體育培訓和技能認證的宏優青少年體育培訓項目;有另辟蹊徑、深耕新興運動的躍動跳繩項目;有極大彌補了體育場地設施供給不足的城市大型體育公園項目;加之傳統體育賽事活動、體育旅游目的地和專項類體育項目,使示范項目類別精彩紛呈,為業界展現了體育產業發展的無限可能。
國家體育產業基地工作是體育總局在全國范圍推動產業工作的重要平臺與載體。2014年,裝備中心承接產業基地評審組織相關職能,在總局的指導下,通過規范管理、加強溝通、擴大宣傳、引入理論研究等方式逐步拓展產業基地工作內容。會后,就我國當前體育產業基地發展情況,圍繞體育產業基地工作報告內容,裝備中心王平副主任也向記者做了更具體的介紹。
示范基地的產業集聚效應突出,發展迅速
王主任表示,近年來,在各級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下,經過多年培育,國家體育產業示范基地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支持政策體系,呈現出產業規模快速增長、產業集聚效應初步顯現的發展特征。

據專項調查顯示,2017年,各示范基地體育產業增加值共計達1226.06億元,占當年全國體育產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15.7%,占當年各示范基地GDP之和的比重達到3.5%。
示范單位體育用品制造業成績顯著,服務業增速較快
2017年國家體育產業示范基地和示范單位各行業發展增速數據顯示,體育服務各細分行業的發展增速普遍高于體育用品制造業。至于未來體育產業基地發展是否會保持這種趨勢,王主任表示,目前來看,服務業的增速很快,但是在體量上和制造業相比還是有很大的差距,未來制造業還會發展,服務業也會發展,但是基于服務業規模小的原因,整個增速會非常快。宏觀層面,從整個國家體育產業發展的統計數據來看,也是這樣的情況。
根據專項調查數據顯示,2017年,國家體育產業示范單位中的13家場館服務企業共實現收入19.56億元;體育傳媒信息企業實現收入13.24億元;此后按總收入降序排列的行業依次是:中介服務、競賽表演、健身休閑、培訓教育和體育管理。雖然目前體育服務類企業的規模有限,但隨著居民消費結構的進一步轉型,體育服務企業在未來還將迎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示范項目成為各地最靚麗的城市名片
經過三年的發展,國家體育產業示范項目經濟社會效益初步顯現,投資拉動和產業融合效果明顯,帶動體育消費能力強,社會影響力顯著。社會效益方面,2017年,示范項目帶動就業43149人,項目參與人數達到2199.87萬人,帶動游客人數2124.37萬人。社會影響力方面,統計數據顯示,示范項目運營期間,參與報道的各類媒體數量累計達到4580家,34.78%的示范項目曾登上央視平臺。如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青島國際帆船周、中國西藏登山大會等具有重大國際影響力的項目,更為舉辦地整合文化、體育、商務、產業資源,提高區域綜合競爭力提供了平臺,成為塑造城市品牌的重要手段。
體育產業 “國家隊”引領體育產業發展
王主任介紹到,國家體育產業示范基地的評選工作是完全按照體育總局《國家體育產業基地管理辦法(試行)》和《體育總局關于進一步加強國家體育產業基地建設工作的通知》精神嚴格執行的,包括初審推薦、形式審查、專家評審、現場評估等一系列程序,能夠被評定為國家體育產業示范基地、示范單位、示范項目的,都是是體育行業的佼佼者、領先者。在保持行業領先、創新發展的同時,體育產業“國家隊”的成員還要在經驗總結、交流分享方面走在前列,開展數據統計、參與理論研究,并積極參與業內分享,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體育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到2020年,全國要建立50個產業規模較大、集聚效應明顯的縣域國家體育產業示范基地,100個具有較高知名度和國際影響力的國家體育產業示范單位,100個特色鮮明、市場競爭力較強的國家體育產業示范項目。對此,王主任表示,目前地方發展體育產業的積極性非常高,做得也非常好,有信心完成這一既定目標。
發揮產學研合力,助推體育產業基地建設
在此次2019年體育產業基地工作會議上,《國家體育產業基地發展報告(2017-2018)》藍皮書正式發布。王主任介紹到,2017年4月,首部《國家體育產業基地發展報告(2015-2016)》藍皮書出版,在此基礎上,裝備中心繼續委托專業研究機構,結合近年來產業基地建設的新成果,對截止到2018年底的36個示范基地、55家示范單位、28個示范項目開展專項調查,并在專項調查數據基礎上成書。藍皮書旨在進一步完善產業基地發展體系,嘗試建立指數模型分析產業基地的發展水平、成長態勢和對地區經濟發展的貢獻等。從成書效果來看,比較科學、客觀地呈現了目前國家體育產業基地的建設成果,能夠為市場主體的發展建設和相關政策研究工作提供數據、案例和實踐依據。
加大產業聚集力度,促進體育產業基地發展
王主任表示,體育產業基地建設下一階段的重點工作,還是要進一步強化、加大產業聚集的力度,包括政府政策支持,包括提供配套的服務設施,另外還要做一些動態調整。裝備中心要進一步提升服務和管理水平,結合會議中各體育產業成員單位和各地體育局的信息反饋,未來將通過提高評審程序的規范性、科學性,加強理論研究和典型案例梳理,加強推廣宣傳等手段,進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同時也將積極建立考核機制,盡早實現國家體育產業基地的動態管理。
目前,三大類國家體育產業基地單位成員覆蓋全國31個省區市和5個計劃單列市,涉及競賽表演、體育培訓、健身休閑、體旅融合、場館服務、用品制造、傳媒科技等多個產業領域。作為體育產業“國家隊”,他們將繼續奮戰在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一線,在行業內發揮引領示范作用,為我國體育產業發展提質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