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球體育用品業經歷了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的首次收縮。盡管在第一波疫情后,市場出現了短暫的回暖,全球大多數運動品牌、零售商和制造商依然面臨著明顯的虧損。中國市場是唯一的例外。在2015-2019年期間,中國體育用品市場年均復合增長率(CAGR)達到16.5%,成為全球經濟增長引擎。

麥肯錫與世界體育用品聯合會(WFSGI)的《2021全球體育用品業報告》顯示,過去一年里,新冠疫情對全球運動用品市場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大型體育賽事推遲或取消,導致團隊運動和室內項目舉步維艱,而在新的機遇挑戰下,人們越來越關注家庭健身運動,如跑步、瑜伽、普拉提等。運動器材制造商收入激增,運動服飾品牌的銷售表現也跑贏了更廣泛的服裝市場,體育用品業逐漸展現其韌性。
英國戶外運動品牌Pantland Brands總裁C. Patel表示,“未來一年將繼續充滿不確定性。我們考慮在2021年通過更加穩定的發展形式,以應對隨時可能發生變化的局勢。”2021年最大的未知數仍是新冠疫情的發展走勢。報告指出,在這樣的全球背景下,體育用品業呈現出8大發展趨勢:

休閑運動成為新的競爭市場
疫情進一步模糊了工作與休閑時間的界限,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受全天候穿著舒適的運動服。隨著時尚及奢侈品牌越來越多地進入這一領域,體育用品生產商需要利用其創新能力和市場知識來贏得日益激烈的競爭。
“休閑運動領域的競爭非常激烈,因此各品牌需要有明確的價值主張,以運動為核心注重材料創新、設計創新。”——Adidas全球產品高級副總裁兼總經理A.Arana

個體運動差距成為傳遞健康生活方式的新機遇
報告還發現,新冠疫情加劇了人們身體活動量的差距。約有40%的受訪者因居家隔離減少了運動量。而約有30%的受訪者則在疫情期間培養了鍛煉習慣。統計數據表明,運動量與收入水平呈正相關。
新冠疫情導致更多的家庭成為低收入群體,從而加劇了個體運動量的差距。2019年,在年收入低于25000美元的美國受訪者中,46%表示自己缺乏運動;收入超過10萬美元的受訪者中,不運動的比例只占19%。因此,體育行業應該采取合作共贏的方式,面向不同人群制定具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可持續性發展成為后疫情時代的新常態
各大公司通過推出更具可持續性的產品來滿足消費者新的訴求。新的消費浪潮產生了新的生產模式。面對這一棘手的問題,品牌需要進行產品創新,讓消費者更直接地參與到環境保護中。體育用品產業里,環保產品的比例近來以每年64%的速度增長。報告建議,到2025年,25%的體育用品將實現綠色可持續性發展。

數字化健身和運動社區異常火爆
在過去一年里,由于保持社交距離和居家隔離的規定,數字化健身和線上運動社區得以迅速發展。數字健身將繼續成為2021年及來年幾年的熱門趨勢。這將和傳統體育運動互為補充,激勵與鎖定用戶群體在線上進行遠程鍛煉。

線下到線上的商業模式轉變
疫情期間實體店關閉,線上業務的銷售額提升到了一個新的水平。2020年,許多消費者改變了消費模式,更加青睞上網購物。預計2021年線上銷售將穩定在整體的25%左右,是疫情前的六倍。品牌和零售商需要加速調整其業務模式,以電子商務為中心,提供一種全渠道消費體驗模式。

營銷形式發生變化
隨著消費者在網上花費的時間變多,數字化支付迎來新的一波發展浪潮。在傳統意義上,數字營銷的側重點在一些實體的業務上,如俱樂部、聯盟或者賽事活動的贊助。而隨著體育賽事的延期或取消,新的數字營銷往消費者體驗上傾斜。體育用品業的參與者可以通過打造線上營銷渠道,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信譽,從而吸引更多人的參與。

實體零售承壓,但仍是未來渠道組合的關鍵
在疫情之前,實體零售已經面臨著巨大的壓力,而疫情則加劇了零售業的危機感。傳統實體商店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但仍是渠道組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吸引消費者回到實體店,零售業需要找到線上銷售無法提供的新動力和新的體驗形式。只是簡單地展示商品已經不足以滿足顧客的需求,為顧客提供差異化的體驗成為了各大品牌競相追求的新目標。

建設更加靈活的供應鏈
建設更加靈活的供應鏈已成為體育用品公司的重點議程之一。后疫情時代,產品的需求周期越來越短。在不確定性持續存在的情況下,建立更強大的供應鏈合作伙伴關系,或者尋求外包的替代方案都是可行的。
報告研究指出,今年最大的挑戰出現在供應鏈以及與疫情相關的事務上。與此同時,疫情為體育用品行業帶來了許多增長機會,包括奧運會、殘奧會、歐洲杯等賽事的回歸,以及大眾戶外運動、居家健身及智能體育的日益普及。2020年表現良好的用品類目(包括家庭健身、瑜伽、電競、單車等)預計將在2021全年繼續快速發展。

2021年度搶占先機
■ 女性、中國、休閑運動、跑步、自行車等將成為運動領域細分市場的主要關鍵詞,預計2020-2023年內三分之二的新興市場將來源于休閑運動;
■ 深化直面消費者業務模型(DTC),包括電商及全渠道產品;
■ 通過數字社群、忠誠會員計劃等與消費者建立直接聯系;
■ 針對不同類型的店鋪設定以目標為導向的零售模式;
■ 打造品牌的可持續性;
■ 加強供應鏈的靈活性;
■ 優化數字營銷,重點關注與企業品牌文化契合的有影響力的個人及運動員;
■ 制定靈活的計劃和預算,以快速響應市場環境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