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體育總局在官方網站公布了一系列干部調整信息。其中一份干部調整信息顯示,中國奧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射擊運動功勛名宿王義夫到齡退休。

回顧歷史,王義夫功勛卓著,職業生涯中曾在1992年奧運會和2004年奧運會上奪得10米氣手槍金牌,從1984年到2004年,他連續6次參加奧運會,被譽為“六朝元老”、“中國射擊教父”。2005年退役后,王義夫曾擔任國家射擊隊總教練兼手槍隊教練,還當選過國際射聯副主席,這是中國人在該組織中的最高職位。在奧運會的28個大項當中,真正能做到亞、歐、美三大洲均衡發展的并不多,射擊運動正是三分天下的局面,而且爭奪相當激烈。王義夫能夠擔任副主席,而且于2018年連任該項職務,說明了國際射聯對他工作能力的認可。
2005年規則調整后,王義夫作為中國射擊隊二次創業的領軍人物也經歷了諸多磨難。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國射擊隊占據地利,得了5金2銀1銅的優異成績。而在2012年的倫敦奧運會中,中國隊的成績為2金2銀3銅;到了2016年里約奧運會,中國隊的成績更是出現下滑,僅獲1金2銀4銅。

其實射擊運動并非大家所想“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開一槍”那么簡單。也許因為射擊是奧運“元老”,所以與傳統奧運大項相比,射擊項目略顯“高冷”。1896年第一屆奧運會時,步槍射擊就是正式項目。當時對場地裝備等無硬性要求,但隨著科技的發展,射擊運動的專業化加強,奧運會對射擊項目的場地、設備、技術都有了具體標準。
槍支方面,射擊比賽常用的是小口徑步槍和氣步槍。小口徑步槍口徑多為4.5毫米,略小于軍用步槍口徑,子彈依靠火藥驅動。氣步槍帶有氣瓶,依靠氣體壓縮后產生的動力射發子彈。奧運會中,氣步槍項目人靶間距離為10米,而小口徑步槍項目則為50米。重量上,這兩種運動用槍都有5公斤左右。

子彈方面,小口徑步槍子彈與軍用子彈類似,彈頭為鉛制,內置火藥,氣步槍子彈外形獨特,形似酒盅。

射擊靶位方面,遠不是我們通過媒體直播所見的大小。步手槍射擊比賽的靶位極小,以10米氣步槍為例,靶直徑只有45.5毫米,每環相距約0.3cm,中心10環直徑只有0.5毫米。在如此小的靶位上測量也有專用電子測量儀,子彈穿過瞬間就會感應到子彈的精確位置,遠比過去所用的紙質靶位精準。

除了這些“外設”,運動員也要全副武裝,保證身體的穩定性和射擊的精確度。

首先是射擊服。隨著對射擊精度要求的提高,射擊選手身著專業射擊服也成為剛需。射擊服的特點就是“質地堅硬”,像盔甲一樣將運動員“固定”住,減少身體的晃動,肩部還會采用防滑材料防止槍托打滑。射擊服對成績影響巨大,所以奧運會等正式比賽要求運動員一定要穿。如此厚重的衣服內還有一層射擊毛衣,作用是讓身體盡量貼合射擊服,還可以吸汗。

除此之外,射擊眼鏡夾片以及射擊帽也是必需品,可以遮擋場地內的多余光線,讓選手集中注意力。此外還有抓地性極強的射擊鞋,防滑射擊手套,防爆耳塞,以及槍架,組成了現代射擊運動的必需裝備清單。

射擊運動最快可以2-3個小時內決出金牌,比賽緊張刺激充滿懸念,觀賞性極高,這也是它能成為奧運會首金項目的原因之一。看似快速的比賽實則暗流涌動,選手射發的每一槍都是經過反復磨練的,微小的靶位在遠距離射擊下可謂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所以,射擊運動員的訓練也是精細為上,端槍,穿針引線,噪音下射擊都是家常便飯。射擊運動對人的體力要求并不是很高,難度就在于身處一片嘈雜和緊張的環境中,還必須穩定心神,集中精力瞄準靶心。所以射擊運動員其實是在跟自己進行心理博弈,重壓下的穩定發揮才是射擊比賽的精彩看點。

近幾日,國家步手槍射擊隊東京奧運會選拔賽也正在進行,東京奧運會推遲一年后,國家步手槍射擊隊調整了選拔辦法,通過全國冠軍賽和全國錦標賽再次“海選”,優中選優積極備戰東京奧運。期待中國射擊運動員可以在東京奧運會上沉著冷靜地扣下扳機,繼續穩穩地射落首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