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奧運會延期,多花185億人民幣
12月4日,東京奧運會推遲一年帶來的額外費用推算清楚,金額大約是2940億日元,約185億元人民幣。
日本方面原本寄希望于通過奧運會帶動本國旅游業和消費行業能出現繁榮,但疫情的打擊讓他們猝不及防。

通過本次東京奧運會的教訓,很多原本有意向舉辦奧運會的國家可能都得重新考慮該不該申辦奧運會,承辦奧運會的價值到底何在?
其實,之前在申辦2024年奧運會舉辦地時,就已經出現過尷尬局面,當時只有法國巴黎和美國洛杉磯愿意承辦,奧委會索性將這兩個城市分別設為了第33屆以及第34屆奧運會的舉辦地。

奧運會為何會淪落至無人問津?
首先,申辦奧運會本身就需要一筆不小的開支,諸如準備詳細的比賽場館設計圖、資金預算以及宣傳費用等方面的支出。當然,申辦開銷同舉辦成本比起來還是微不足道的。奧運會舉辦成本主要包括三大塊:第一,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包括交通、旅館等;第二,體育場館建設;第三,管理費用,如開幕式、閉幕式,以及安保費。

對于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奧委會有嚴格的要求,奧委會要求舉辦城市有4萬個酒店房間,奧運村有1萬5千個房間,并且所有的體育場館和市中心之間要有便捷的交通。舉辦城市還需要新建一批專門的比賽設施(小眾或冷門項目的場地),此外,現存的體育場往往無法滿足奧運田徑比賽的要求,所以好多舉辦城市不得不新造一個奧運田徑場。與此同時,開幕式和閉幕式以及奧運安保費用也花銷不少。
有意思的是,從1968年至2012年,歷屆奧運會最后的開銷都大于其最初的預算。平均而言,歷屆奧運實際開支是其最初預算的1.5倍。2012年倫敦奧運會的組織者贏得主辦權時的預算是24億英鎊,這一數字在隨后兩年修正到了93億英鎊。而當最終支出定格在88億英鎊時,組織者們高興地向公眾宣稱倫敦奧運會沒有超出預算。
承辦奧運會的主要收益
承辦奧運會的收益主要包括這么三大塊:第一,奧運前以及奧運期間的短期收益;第二,長期的“奧運遺產”,包括基礎設施的改善,增加的貿易和國外投資,以及奧運后的旅游收入;第三,民眾自豪感提升所帶來的無形收益。


首先,奧運會的召開會帶來一筆直接的收入,包括電視轉播收入、國內外贊助和門票收入等。
許多城市在舉辦奧運會前都會雇經濟研究機構“估算”奧運會對當地經濟活動的影響。以倫敦奧運會為例,據說能給當地增加20億英鎊的GDP和8千多個的就業機會。
然而,經濟學家們通過比較分析奧運前,奧運期間和奧運后的各項經濟數據,絕大多數研究發現奧運會對經濟活動影響甚微或幾乎沒有影響。

再看奧運會的長期收益。
第一項收益是奧運場館能供未來幾代人使用。但是研究結果一致認為奧運場館基本沒有長期收益。很多冷門項目場館在奧運后的利用率非常低,而維護它們卻需要高昂的費用。
現在雅典的好多奧運場館都雜草叢生,北京的“鳥巢”基本用來旅游觀光(一部分還被改建成了公寓),“水立方”被改建成了室內水上公園(改建費用約3億人民幣)。倫敦的奧運田徑場花了2.7億美元改建成了足球場,廉價租給了英超球隊西漢姆聯隊。

第二項收益是基礎設施建設能讓舉辦城市長期受益。實際情況是,辦奧運的基礎設施建設的收益不見得比不辦奧運時的基礎設施建設要高,而且為了奧運趕工期會增加建設成本。
第三項收益是奧運的廣告效應,能增加舉辦城市的知名度,并促進旅游業的長期發展。在這方面有兩個成功的例子:從1992 到2010年,巴塞羅那(1992年奧運)在歐洲的旅游城市排名從第13位上升到了第5位。從2000年到2015年,猶太州(鹽湖城舉辦2002年冬奧會)的滑雪旅游人數上升了20%,而同期另一個滑雪勝地科羅拉多州只上升了8%。
但是,除了這兩個城市,奧運的長期廣告效應在其他舉辦城市基本不存在。挪威的利爾汗馬和加拿大的卡爾格里(1988年舉辦冬奧會)奧運會后就變得像以前一樣默默無聞,而倫敦和北京這樣的大都市不需要用奧運來做廣告。



最后一項長期收益是舉辦奧運會證明了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從而有助于促進該國的國際貿易以及投資。
2015年的一項研究發現奧運舉辦國在申奧時,以及舉辦奧運的前幾年GDP顯著增長。有趣的是,他們發現了同樣的現象存在于申奧失敗的國家。后續的幾項研究把申奧國家和條件類似的其他非申奧國家相比。它們發現奧運的國際貿易效應和GDP效應都消失了。
當經濟收益無法為巨額的奧運虧空辯護時,有人想到了自豪感等無形收益。比如,英國廣播公司(BBC)在2012年倫敦奧運會后做的一項調查發現,80%的受訪者認為作為一個英國人他們感覺“更自豪了”。有趣的是還有人還真對這種無形的“自豪”感進行了測量(問卷調查:給你多少錢可以補償奧運會不在倫敦開的心理損失),他們估算出全英國這種無形的心理收益大概價值20億英鎊。

據統計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是奧運歷史上唯一盈利的奧運會。當舉辦國入不敷出時,奧運會確實會讓人望而卻步。
奧運會就真的成為“雞肋”了嗎?其實也不盡然。
首先,即便舉辦奧運的整體收益為負,這個項目的實施依然能產生部分的贏者。比如,波士頓申辦2024年奧運會就是由建筑和旅游行業的領頭羊推動的。不過,在民眾的強烈反對下,波士頓市長最終還是放棄了申辦。
其次,經濟因素可能在一個國家決定是否申辦中占的分量不大。大量經濟學研究表明,奧運會是主辦國向世界展示其經濟建設成就的契機,而非經濟發展的推動力。比如,日本戰后經濟的高速發展為1964年東京奧運會奠定了基礎;同韓國七八十年代的經濟奇跡也成就了1988年的漢城奧運會;當然我們的2008年北京奧運會也位列其中。

本文圖片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