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足協“蘇州會議”明確指出,現中超16家俱樂部中,僅有大連人一家俱樂部符合新賽季俱樂部名稱中性化的規定,其他15家俱樂部均要對原有的俱樂部名稱進行修改,做到完全去企業化,實現中性化。
俱樂部名稱中不得含有俱樂部股東、股東關聯方或實際控制人的字號、商號,也不得使用諧音,各俱樂部需在2021賽季開始前完成俱樂部名稱中性化改革,屆時若未能通過中國足協認證,將不被授予聯賽準入資格。
為什么要進行隊名的中性化改革?足協的解釋是要學習歐洲足球俱樂部的做法,不管投資人怎么變化,名稱都不變化了,便于建設百年俱樂部。足協希望各俱樂部打造穩定的足球文化,讓自身的品牌深入人心,與其通過出賣名字來賺贊助費,不如讓自己的名字本身就值錢。
不難看出,足協的初衷是極好的,不過各家俱樂部想要改成一個讓各方都滿意的名字,還有三座大山需要翻越。
第一個問題,球迷買不買賬
球迷這個群體對于足球職業聯賽來說有多么重要,自不必多說。這次更名消息一出,球迷馬上炸開了鍋,尤其北京球迷對于“國安”的消失一時難以適應。北京國安隊見證了中國足球的整個職業化進程——1992年成立的北京國安足球俱樂部,是中國足球甲級A組聯賽的創始球隊之一。之后,這個隊名一直沿用至今,球隊也從未掉級。2003年,北京國安曾有過一次改名的經歷——北京現代汽車耗資1.5億元人民幣獲得了國安足球隊三年的冠名權,球隊更名為北京國安足球俱樂部北京現代汽車隊。但一直以來,不管是北京現代汽車,還是北京中信國安,在球迷們口中,這支球隊就叫北京國安。
這次改名不管是足協還是俱樂部都不應該、也不能忽略球迷這個群體,就這一點多家俱樂部可是吃過虧的。2014年1月,綠地集團注入大量資金后,欲將”申花聯盛”更名為“綠地”的舉動引發了申花球迷的強烈抗議,甚至在中超比賽現場多次出現球迷舉牌反對、集體倒戈的現象。受到改名事件的影響,這一年球隊整體戰績也很是糟糕。最終在巨大的壓力下,綠地于第二年將俱樂部名稱改為“上海綠地申花”,并延續至今。另外,申花隊的隊徽目前也是“申花”和“綠地”同時保留。

歷史的教訓是慘痛的,隊名要贏得球迷的認可是鐵錚錚的事實。當然要兼顧各種限制找到一個球迷接受的名字也很難。
第二個問題,是個工商注冊的專業問題
按照足協的規定,俱樂部股東和關聯公司,不能出現在球隊的隊名里。于是,有不少中超球隊,都考慮過用地名+FC的隊名。但問題是,俱樂部的中性名稱首先要通過當地工商注冊。按照《企業名稱登記管理規定》第9條第5款的規定,企業名稱中不得含有漢語拼音、字母和數字。這意味著,XXFC這樣的隊名無法通過工商注冊,FC僅可作為球隊對外展示名稱。不僅如此,類似長春1996這樣的隊名,雖然與沙爾克04有些相似之處,但在中國恐怕也無法通過工商注冊。目前,中甲球隊昆山FC的全稱是昆山足球俱樂部,對外簡稱為昆山FC。因此如何通過注冊是每家俱樂部必須解決的專業問題。

最后一個問題,如何保障投資企業的利益
中性化的隊名在歐洲五大聯賽里特別常見,像巴塞羅那、皇家馬德里、拜仁慕尼黑、 曼城、曼聯、尤文圖斯等。中性化隊名背后是球隊持續穩定地發展,這種發展不因某個時期某個企業盛衰而發生變化而致球隊消亡。這也是足協理想中的局面,但問題是至少現階段的中超球隊是完全和投資企業捆綁的,企業一旦撤資,球隊的日常運營就成了大問題。天津天海、遼寧宏運、四川FC、保定容大不都是這么玩不下了嗎?
企業投資球隊必然想要得到回報,掌握球隊的命名權似乎就是首當其沖的大事,而投資企業大概率不會當“活雷鋒”。因此如何最大限度的保留企業利益成為了一大難題。
舉一個例子供借鑒:韓國K聯賽有支球隊叫做浦項制鐵,背后就是浦項制鐵集團,后來因為名稱要中性化,就在原來名字的steel后面加了個er,翻譯過來就是從“浦項制鐵”變成了“浦項鐵人”,這既完成了俱樂部名稱的中性化,又暗含了贊助商,同時還體現了球隊鋼鐵般的意志。

總體而言,球隊只有實現了多渠道營收,對投資企業的依賴逐漸降低之后,才會有更穩固的發展,才能真正實現隊名的“中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