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冠》開啟中國體育電影新篇章,這會是一條正確的道路嗎?
2017年,陳可辛導演接到體育總局和電影局的邀約,拍攝中國女排的電影,今年國慶前,更名為《奪冠》提檔上映。
根據貓眼電影的數據,截止到11月15日,《奪冠》上映52天,票房為8.32億。這個票房數據,如果對一個普通體育題材電影來說已經算是完美收官了,但對于中國女排這個本是力求扛鼎中國體育電影的一個大IP來說,恐怕未能達到預期。

早在20世紀30年代,中國體育電影的開山之作,由孫瑜導演拍攝的《體育皇后》誕生到現在已經有將近90年的歷史了。
20世紀五六十年代是中國體育電影的第一個高峰期。
1956年,講述足球的《兩個小足球隊》上映;1957年,中國第一部彩色體育故事片,講述女籃的《女籃五號》上映;1959年,講述游泳運動員的《水上春秋》上映;同年描述冰上體育事業的影片《冰上姐妹》誕生;到了1962年,以工廠體育為題材的《大李、小李和老李》出現了;《小足球隊》也于1965年粉墨登場,整個體育電影市場猶如新生的萌芽一般茁壯成長。
到了80年代,隨著我國體育事業的迅速發展,短短幾年時間就出現了很多體育電影,如藝術體操領域的《漂流瓶》,曲棍球運動的《一個女教練的自述》,乒乓球類的《元帥與士兵》,此外還有自行車運動的《神行太保》,帆板運動的《帆板姑娘》,摔跤的《現代搏斗士》和殘疾人運動的《不相信命運的人》和著名的慶祝女排奪冠的電影《沙鷗》等。
再往后看,像《加油中國隊》、《棋王》、《候補隊員》等優秀的體育電影也屢有出現。但是到了現如今,由于商業大片的沖擊,體育題材的電影越來越少,出彩之作更是寥寥無幾,而乘著女排奪冠的這股東風,想要扶搖而上的《奪冠》不盡人意,給中國體育電影的未來打了一個問號。

其實,雖然現在中國缺一部體育電影的扛鼎之作已經是個不爭的事實,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體育電影沒有市場。
體育題材電影憑借著異常牢固的根基,在中國有著極大的發展前景和商業價值,只不過現在還未能完全挖掘出來。
中國體育事業發展蓬勃,在歷屆奧運會上的成績也非常出色,加上體育本身就有著非常廣泛的群眾基礎,有著話題性、娛樂性和感染力,非常適合被拍成電影,尤其是像《奪冠》這種真實事件改編的,真實+勵志,很容易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
但體育電影的缺點也非常明顯,就是受眾的天花板基本固定,畢竟每個單項體育的受眾面其實非常小,例如2017年的《我是馬布里》就因為這個原因而撲街。

體育題材的局限性也是現如今體育電影遲遲打不開局面的一個原因。目前體育題材電影大部分都非常雷同,并不是說劇情,而是整體結構,都基本沿襲了“運動員經歷挫折,但是在很多人的幫助、鼓勵和自己的努力下,最終戰勝困難取得勝利”的老套路,這很容易讓觀眾產生審美疲勞。
一部好的體育影片,應該注重對于人物性格命運的深入挖掘,對于社會現象的一些闡釋,而非停留在關注最終的競技成績。
縱觀世界體育電影,好的體育題材影片的立意都不是為了歌頌勝利。像是籃球電影《光榮之路》中對于種族歧視的對抗,足球電影《伯爾尼奇跡》中以足球作為引子,各色角色為載體,交織出一部戰后由小家發散到大家,描述了戰后德國的重建史,又如棒球電影《點球成金》中重點描述了在逆境中如何利用智慧,用團隊的力量以小博大。
缺失了這些內涵的體育電影,要么成為爆米花電影,要么就是紀錄片,但是體育題材的爆米花電影是不現實的,所以現在中國體育電影多的是紀錄片,如記錄李娜生活的《娜就是我》。

其實,中國體育電影也試過走不一樣的路。
2011年的《翻滾吧!阿信》(體操,票房618萬元)、2013年的《激戰》(格斗,票房1.17億元)、2015年的《破風》(自行車,票房1.45億元)都選擇了用當時的流量小生彭于晏當主演,走體育+流量明星的道路,也產生了一定的效果,但是隨后由于市場大浪潮的沖擊,林超賢導演最終放棄了這一題材,而轉向主旋律的《湄公河行動》(票房11.86億)和《紅海行動》(票房36.51億),票房成績的差距讓這種模式徹底腹死胎中。

一條路走不通,就繼續嘗試另一條路。雖然《奪冠》未能夠完全如愿,像《流浪地球》之于科幻電影,《哪吒之降世魔童》之于動畫電影,《戰狼》之于主旋律電影這樣成為標桿,但也算是給中國體育電影的嘗試開了個好頭。
中國的體育電影之路,不能照搬照抄外國,我們不像美國那樣有激烈的種族矛盾,也不像印度那樣固化的傳統理念,我們有著悠久的體育文化積淀,有著許許多多體育先輩們膾炙人口的故事,有著一個個奪冠的熱血時刻,結合我們的優勢,走出一條中國體育電影獨有的道路,并非不可能。前進吧,中國體育電影!
本文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作者:徐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