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日晚,第十四屆全國運動會會徽、吉祥物在西安南門廣場發布,正式公開會徽造型,以及吉祥物寓意,這標志著2021年在陜西舉辦的十四運籌備工作邁向了新的階段。
據了解,十四運比賽的54個場館設施將在2020年6月底前完成建設任務并投入試運營。但不少人已經開始擔憂賽后場館的使用問題了,畢竟,我們能夠窺見不少地區的體育場館在賽事結束后處于無人問津的境況。那么十四運新建的大型場館,賽后如何充分發揮其實用性?如何在全民健身中發揮更大的作用?這些問題值得我們關注。

第十四屆全國運動會吉祥物。
全運會給陜西體育帶來機遇,也帶來挑戰
作為國內水平最高、規模最大的綜合性體育賽事,此前舉辦全運會的均為沿海省市,不是“經濟大咖”就是“體育超人”。2012年全運會“花落”陜西,至此,陜西成為繼北京、上海、廣東、江蘇、山東、遼寧、天津之后,第八個舉辦全國運動會的省份,也是全運會走向中西部的第一個承辦省份。
十四運給陜西體育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這場“盛會”將為陜西的體育事業發展注入強心劑,直接帶動了陜西體育場館、體育器材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投入。

西安奧體中心概念圖。
據了解,第十四屆全運會陜西場館目前建設順利。西安奧體中心于2017年10月開工,目前正進行裝修施工,體育館、游泳跳水館將在2019年國慶節前完工。本屆全運會比賽共有54個場館設施,除了現有的13個場館外,25個新建項目中已建成3個,其余22個正在抓緊施工當中。16個改造場館中已開工11個,其余5個正在辦理前期手續。按照計劃,54個場館設施將在2020年6月底前完成建設任務并投入試運營。
全運會讓陜西形成了更加完善的體育基礎設施,一方面是滿足陜西省競技體育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滿足大眾的體育需求,為陜西省體育發展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和保障。
但是,由于體育場館巨大的體量、巨額的維護成本,普遍存在著功能開發困難、使用率缺失等現實難題。
據資料顯示,我國34個省會城市的運動場館,超過絕大多數都是虧損的。北京奧運會和廣州亞運會,大量場館在賽后遭遇了不同程度的困境,部分位置偏僻的場館甚至出現長期閑置。
這種情況在國外也普遍出現,將這種每一次大型賽事后主辦城市的場館運營便會出現困境現象稱為“蒙特利爾陷阱”。1976年加拿大蒙特利爾奧運會,致使蒙特利爾財政負擔持續20多年;1998年日本長野冬奧會后,場館設施高額維護費導致長野經濟舉步維艱;2000年悉尼奧運會后部分場館一直虧損。
這些現實問題不得不提醒我們,面對十四運帶來的機遇,陜西大型體育場館“建好更要用好”。

西安奧體中心概念圖。
體育場館頻頻陷入經營難、利用率低,原因為何?
從2014年第6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數據中能夠看到,相比2003年的普查,11年間全國體育場地從85萬個增加到了169.46萬個。另據《中國群眾體育發展報告(2018)》中指出,截至2017年底,我國體育場地已超過195.7萬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1.66平方米??梢哉f,我國體育場館已初步覆蓋廣大城鄉。
不過據《解放日報》報道稱,據不完全統計,這些承載體育賽事舉辦和大眾健身的體育場館的發展卻不盡如人意,很難做到向群眾全天候開放,利用率卻不到30%。
“賽后體育場館運營中利用率低被業內認為是‘老大難’問題。小型比賽用不起,大型賽事夠不著,更別提開放起來讓群眾進行全民健身活動了?!蔽靼搀w育行業從業者彭康說,他表示,體育場館運營中利用率低的問題長期存在,很多場館在舉辦一次大型賽事后就鮮有機會再度高效利用,而舉辦一些日常的小規模比賽對于體育館的損耗和維護又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這也導致現在的中國體育存在一個很奇特的現象。一方面,群眾有健身的想法,但卻嚴重缺乏健身場所,提起大型體育場館,很多人腦海中第一個閃過的念頭就是國家級甚至國際級的大型賽事,普通群眾難有“登堂入室”一顯身手的機會,更多的是作為賽事觀眾或者志愿者參與其中。
另一方面,又有相當數量的體育場館長期處于閑置狀態。目前,中國是承辦國際性大型體育賽事次數最多的國家。在全國范圍內,可以供國際比賽的大型場館有6000余所,全國大部分的二線及以上城市都擁有符合國際標準的大型綜合性體育館。但是由于我國體育場館主要由政府組織建設,在進行賽事服務后,場館多處于閑置狀態,得不到很好的開發,普通居民體育健身的場地可謂少得可憐。
對此,針對目前體育場館運營成本過高,全民健身、日常辦賽用不上,用不起,場館閑置等問題,姚明曾在兩會期間給出了建議,他建議在今后的場館建設過程中,建立包括政府、社會投資、體育產業、設計建設等多方的組織分工中的協作模式,改變體育場館只為大型綜合性賽事服務的設計思路,充分考慮分散的、小型的、群眾性的體育需求。
這也就說明,一方面要讓體育場館充分發展其實用性,來滿足全民健身的需要;另一方面要把現有的大型體育場館資源進行最大限度的開發,解決其閑置問題。這樣才能有效的提高賽后體育場館的利用率,改善體育場館運營難的困境。

全國“全民健身日”主會場活動在西安正式啟動。
讓體育場館真正做到為全民健身服務
讓體育場館真正做到為全民健身服務,一是解決老百姓去哪兒健身的問題,二是解決老百姓如何健身的問題。
自1995年國務院發布《全民健身計劃》以來,老百姓參與體育健身的意識逐漸增強,體育健身普及程度逐漸提高,公共體育設施成為發展全民平民化健身最基礎的條件。
今年6月,陜西省政府印發了《陜西省全運惠民工程實施方案》,將在十四運會籌辦期間協同推進“全運惠民工程”。其中明確,陜西省將全面落實公共體育場館開放要求,滿足群眾就近參與體育健身的需要。體育部門場館延長時間、優化服務,嘗試探索市場運營的方式,使大中型場館能夠更好服務周邊群眾;廠礦企業的體育場館,要逐步研究制定開放方法,實現場館利用最大化;在保障安全和教學的前提下,中小學校體育設施應加大開放力度,尤其是城市區域的學校要積極探索開放方式,爭取全面開放。
目前,不少體育場館已經制定了2019年開放方案。包括陜西省體育場、西安市人民體育場、陜西省游泳跳水館以及各區縣的體育場在內的29家體育場館將免費、低收費向社會開放,每周開放時間不少于35小時,全年開放時間不少于330天。
另一方面,滿足了老百姓想健身的需求,讓老百姓找到健身好去處,還要讓老百姓快樂的享受健身過程。目前,陜西正積極打造“15分鐘健身圈”,以體育品牌賽事帶動全民健身活動的廣泛開展,推動全民健身運動深入發展。據了解,陜西省制定了推進全民健身“六大工程”,持續擴大全民健身公共服務供給,助力全運惠民。
“通過承辦全運會,未來將建立起‘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市場運行、惠及全民’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體育資源將更多的讓大眾所擁有。比如,利用承辦全運會,將有大量體育場館向百姓開放。此外,承辦全運會,還將促進陜西體育產業的開發,全面提升陜西體育在競技、全民健身和產業開發方面的綜合水平。”省體育局副局長董利說。
當然,如何將體育場館的實用性落實到參與全民健身的普通人身上,這也考驗著場館運營者與相關政府部門的智慧。希望在不遠的將來,每一個熱愛運動的三秦百姓都能成為大型體育場館中的主角,在這些體育場館中體驗到一流的場地設施、專業的健身指導,收獲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