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主體的活躍程度,是衡量體育產業是不是高質量發展的一個核心指標,要給全社會發出信號,支持創業者發展體育企業,支持轉型的企業發展體育產業,支持雙創企業發展體育產業。
體育產業受到政府和企業以及資本界的看好。今年1月,國家發改委、國家體育總局等11部委聯合發布 《馬拉松運動產業發展規劃》、《自行車運動產業發展規劃》、《擊劍運動產業發展規劃》,提出從2019年-2020年,我國馬拉松運動產業規模將達到1200億元,自行車運動產業規模力爭達到1500億元,全國參與擊劍運動的人數規模達到20萬。
中國各項體育運動爆發迅速,馬拉松、自行車運動等,賽事和參賽人次也在迅速增加。
體育產業大國,并不意味著中國已經成為體育產業強國。
體育產業這幾年總體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勢頭強勁,但是中國跟體育強國相比,差距是顯而易見的。
體育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一是規模不大,2019年中國體育產業的規模是1.9萬億,(產業增加值)占(同期)GDP的比重是0.9%,體育產業要成為支柱產業,這一占比至少要達到4%。
資料顯示,2019年體育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約0.7%,2019年該比重提高了0.2個百分點。不過體育產業最發達的國家,體育產業增加值大約占GDP的1%-3%,美國體育產業增加值占GDP的3%,是美國十大產業之一。
此外,目前中國的體育產業結構不優,裝備制造業占的比重太大,體育服務業占的比重太小。
最新發布的2019年數據顯示,從國家體育產業內部結構看,體育用品和相關產品制造占國家體育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44.2%。體育服務業的增加值比重為55.0%。公開資料顯示,近年美國體育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家體育產業增加值在80%左右。
第三,區域發展不平衡,有的省還沒有一個縣級市的體育產業規模大,發展極不平衡;四是產業經濟效益低,以體育裝備企業為例,缺少品牌,微笑曲線的兩端基本上沒有掌握在中國企業手上。
市場潛力和明顯瓶頸,讓政府和企業都看到了產業機會。
2019年體育總局相關負責人曾介紹,目前中國已經是體育用品的世界第一制造大國,但人均體育消費只相當于全球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按照國際標準,當人均GDP達到5000美元的時候,體育產業發展“井噴”,而中國目前人均GDP已經達到了差不多8000美金。
目前體育產業發展的核心是兩個動力,一是政府的動力,二是市場的動力。然而市場的動力還顯得比較弱,市場資源配置還不充分。
企業是創造財富的源泉,要培養頂級的企業家和頂級的體育大企業,很多企業是有潛力的,要重點支持發展,要抓好政策落實,使政策變成環境,變成創業者和企業家的定心丸。
從46號文發布至今已有三年,期間陸續發布了關于馬拉松、冰雪運動、自行車運動等具體項目引導發展的政策,還推出系列簡政放權的政策。總的政策思路都在圍繞激活體育市場,激發民間資本和社會主體參與體育行業的積極性。
在鼓勵和活躍體育市場投資方面,政府也在因勢利導。國家體育總局與中國工商銀行等四大行以及相關金融單位就金融支持體育產業發展分別簽訂了合作協議。“十三五”期間,上述四家商業銀行將為體育產業發展提供8000億元的授信額度。
在近兩年的體育投資方面,據統計,2019年1月至12月,國內共發生體育行業相關創業階段投資242起,投融資199億元人民幣;2019年1月至12月中旬,國內體育領域共發生投融資約180起,融資總額近90億元人民幣。
和互聯網、大數據等風口行業一樣,對比2019年,2019年體育領域的投資也更趨于理性,體育產業仍在風口,創業公司和商業模式層出不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