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全民健身和體育消費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吹響了把體育產業打造為國民產業支柱的號角。記者近日調研發現,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提升,居民體育消費規模逐漸增長,體育產業正呈現多元升級發展趨勢,體育消費結構也在從“買商品”到“買服務”演變。
11月的北方已是寒意逼人,但位于深圳大梅沙灣黃金海岸的大梅沙水上運動中心仍是暖意融融。在淡黃色的海灘上,剛上大一的孫伊悅整理好帆板裝備,做著熱身。頭戴防曬眼鏡、身著深黑色防曬服、手套,孫伊悅扶著帆板準備入海,儼然一副專業選手的模樣。
經過近一年練習,如今孫伊悅已經能獨自在海上掌控帆板。經日的訓練,讓孫伊悅的膚色略顯黝黑,但她卻直言很享受征服海浪的過程。平均每堂課只要260元左右,這是一個“學生族”可以接受的價格。
“很多人覺得帆船帆板是‘貴族運動’,但其實海上項目的技術門檻并不高。針對不同的消費人群,也有不同的消費水平可供選擇。”中心帆船帆板教練羊杰表示,除了散客,每年還有400余個學員學習帆板運動,近年來很多學校、企業團隊也前來體驗學習。
大梅沙水上運動中心總經理吳治強告訴經濟日報記者,中心結合“體育+文化+旅游”產業模式開展水上運動,不定期推出優惠活動,讓更多人有機會感受水上運動的魅力。據統計,2018年中心累計接待個人和團隊培訓人數接近5萬人,同比增長25%左右,營業額同比取得近30%的增長。
從教練找學員到學員找教練,如今,網球、帆船帆板、棒球等小眾運動正越來越受青睞。深耕網球產業近10年的弘金地體育產業有限公司,經營業務內容包括“賽事管理”、“球員經紀管理”、“體育綜合體及場館管理”、“俱樂部平臺管理”等板塊。公司CEO劉豐寧則用公司規模的變化,來形容近年來網球市場的不斷壯大。
“2011年,我剛加入公司時,公司規模只有10個人左右,而到如今,公司已經發展到470人,年營業額達到3.2億元。”劉豐寧說。
攀巖運動以其特有的力量和協調之美,吸引越來越多攀巖愛好者參與。登山棧道、攀巖平臺,露營大草坪、汽車營地……位于廣西馬山縣的攀巖特色小鎮,迎來了眾多前來體驗“飛拉達”攀巖項目的游客和選手。據統計,今年國慶期間,小鎮核心區三甲屯接待游客5萬余人次,同比增長34.3%;營業收入達到255.8萬元,同比增長45.6%。
“戶外運動以其低碳、健康、時尚等特性,從小眾運動演變為大眾運動,展現出廣闊的發展空間。”廣西登山運動協會秘書長、馬山縣攀巖特色小鎮運營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富旺表示。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的《關于促進全民健身和體育消費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第一次將“促進全民健身”與“促進體育消費”并重納入文件標題,明確了體育產業的發展路徑。業界廣泛形成的一個共識是,體育消費的基礎,是要培養群眾終身運動的習慣,增強體育消費粘性,從而激活體育培訓市場。
對于如何夯實體育產業基礎,李寧體育園給出的答案是,以大眾運動健康需求為導向,擴大高品質、高標準、免費低收費公益運營,讓更多老百姓有機會走進體育場館。
11月下旬的一個工作日,記者來到位于廣西南寧的李寧體育園里,只見這里的羽毛球館、乒乓球館、排球館等場地均處于爆滿狀態。據統計,目前,南寧市李寧體育園年接待惠及全民健身超過300萬人次。 經過探索及運營實踐,李寧體育園已經初步形成以體育培訓、體育賽事、體育文化、體育旅游、體育健康產業為紐帶,體育配套商業開發為支撐的城市體育產業綜合體。
在南寧市李寧體育園總經理趙天凡看來,李寧體育園能取得今天的成績,靠的是將單一的場館服務發展為復合產業。
“全民健身與體育產業的發展密不可分。以體育配套商業服務為支撐的全民健身體育事業,是體育消費發展的重要基礎。”趙天凡認為,低收費本身不會對體育園造成經營壓力,當更多大眾參與健身后,體育園反而能夠在龐大的健身人群中發展體育培訓,體育賽事,體育休閑,體育旅游等延伸服務提升收入。
數據也能證明這樣的趨勢。根據深圳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提供的數據,深圳居民體育消費結構實物型體育消費、參與型體育消費、觀賞型體育消費三者比例結構大致為47:45:8。但從趨勢上看,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提升,居民體育消費規模逐漸增長,體育消費結構正在向以參與型體育消費和觀賞型體育消費為主演變。
當然,提升全民健身,不只是喊喊口號那么簡單,這要依附于精致化的細節服務。諸如“游泳池多長時間換一次水”,“是否每個廁所都需要雇專人打理”這樣的細節問題,都在考驗體育場館管理者的經營智慧。
“體育需求是綜合需求,體育技能培養、體育習慣養成、體育場所擴大和體育觀賞群體的增長,都是相對的慢變量,投資體育需要有長期戰略,需要有長期耕耘的準備,需要著力于產業鏈和體育消費生活的培育。”浙江大學教育學院體育產業與健康管理研究中心鄭芳表示。
近年來,體育競賽表演業良好的發展勢頭也推動了體育產業結構持續優化。隨著人們對體育興趣增加,社會對體育事業和產業支持力度加大明顯。最直接的表現是馬拉松、登山、徒步、房車露營、自由搏擊、足球表演賽等商業性群眾性體育賽事激增。
與此同時,地方政府也意識到,體育賽事的引入可以為區域帶來經濟和社會效益。最近一個時期,全國多地以體育布局城市建設的具體目標。比如,上海市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全球著名體育城市的目標;成都市堅持“謀賽”“謀產”和“謀城”相結合的總體思路,提出建設世界賽事名城的口號,近三年共舉辦國際體育賽事56項,國內高級別體育賽事160多項。
“地方政府在大力推進體育產業發展的進程中,逐漸意識到體育可以賦能城市、可以振興鄉村,群眾體育、競技體育、體育產業需要協同發展。當這些認識形成合力之后,體育產業發展才可以實現從‘有沒有’到‘好不好’的轉變。”鄭芳表示。
“近年來,深圳市高度重視體育賽事活動,三大球四小球、高爾夫、帆船等賽事推陳出新,形成了‘周周有賽事,月月有高潮,年年有突破’的賽事發展格局,成為一個兼具‘海陸空’的城市。”深圳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副巡視員王志強表示,借助于賽事的影響力,居民的體育熱情不斷高漲,除了籃球、足球、乒乓球等傳統體育項目,如今跆拳道、保齡球、高爾夫、帆船、皮劃艇等新興運動項目,也逐漸成為深圳市居民參與的體育運動項目。數據顯示,2017年,深圳市居民體育消費總規模達到320億元,預計2018年將超過360億元。
以賽事為平臺,以旅游為導向的體育旅游賽事,正成為推動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有機融合的重要抓手。今年10月27日到11月3日舉行的首屆深圳WTA年終總決賽,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史上最大的單項體育賽事。據統計,該項賽事吸引了60%深圳以外的觀眾消費,購買衍生品、門票、住宿,觀賽人次總數達6.12萬人次,賽事平均上座率達到72%,其中開幕式、半決賽及決賽上座率92%、93%,99%。
作為該項賽事的獨家運營方,弘金地體育也感受到了品牌體育賽事的影響力。“很多外國友人因為賽事而了解深圳,還有不少贊助商在賽后表達了濃厚的長期合作意向。”劉豐寧說。
不過,記者在調研時也發現,我國雖然舉辦了數量龐大的各類賽事,但真正有價值的賽事IP還乏善可陳。中央財經大學體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王裕雄指出,目前,不少大型場館投入運營,但場館冠名權等無形資產能夠以較高價值交易的還屈指可數。無形資產開發不好,將導致很多賽事、場館經營落得“只有投入沒有回報”、“只賺吆喝不賺錢”的結果,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
“產業融合是一個基本趨勢,融合創新是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在技術創新和產業融合的背景下,會涌現出一批新業態、新模式乃至新產業。只有加速體育與其他產業融合,才能拓展體育產業發展的潛力和空間,帶動相關產業協同發展。”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研究員陳偉表示。